国内外循环水养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工艺设备不断优化,逐步采用了纳米材料技术、生物膜快速培养技术、厌氧反硝化技术、自动投饵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我国渔业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研发中国的特色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艺模式。通过不断对工艺设备更新换代和配套集成,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强化了生物安保和动物福利,养殖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循环水养殖配合生态综合尾水净化技术,实现了无废物生产和“零排放”。工厂化养殖要关注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陆基工厂化水产养殖池
我国成规模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较初是以“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出现,这是中国工业化养鱼逐步创立的雏形。克服了养殖季节的限制以及突发恶劣天气的干扰,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单位水体养殖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掀起了以大菱鲆、牙鲆等鲆鲽鱼类为表示的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产业发展。在国内第四次渔业产业浪潮的推动下,2007年-2013年,以鲆鲽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表示,产业规模迅速由2万m2上升至50万m2,增长了25倍。在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推动下,2013年前后,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已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北方沿海。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养殖密度、养殖水质和养殖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广东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工厂化养殖应关注气候变化,应对极端天气影响。
如今,漫步在平湖农开区,其作为全省头一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开辟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随处都能感受到“农业硅谷”的巨大魅力。在平湖,从小平台到大平台,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长三角较大的优良草莓种源研发中心,利用“草莓天瀑”生产草莓,产量是传统方式的两三倍;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用沙、水、气雾等种植蔬菜,产量可达普通大棚蔬菜的8倍;京东方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种植环境,可节省人工30%,产量提升20%以上……
被忽视的----饲料不适合,当前的水产饲料已经是大宗商品,工业化很彻底,虽然也有很多细分,但饲料的设计思路还是以“宽水体”+“外环境”条件下的养殖动物的需求为主。工厂化条件下,鱼群(养殖动物)基本是高密度,应激反应快速而剧烈,环境与养殖动物之间的互动变化更是纷繁复杂----投放常规的饲料必然存在“难以有效消化”的现实困境。工厂化养殖系统要想有所突破,饲料必须重新设计,必须在营养全方面且强化的基础上做到“更易消化”,否则养殖系统的水环境处理和养殖动物群体的稳定健康生长就无法兼顾。养殖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此外,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固然可以给一众智能设施提供用武之地,但同时也意味着投入大、运营难,非寻常普通农户可以承受。一方面,如何降低技术和资金门槛,另一方面,如何解决后续运营,以及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是必解课题。在平湖的布局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为托底的是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与其说“鱼菜共生”是一项新技术,其真正的内核是一整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早已从简单的“卖产品”,升级为“卖模式”,即完整解决方案。建立养殖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海南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工厂化养殖要关注养殖设备的技术更新,提高生产效率。陆基工厂化水产养殖池
另一方面,对外强化人才引进。当然,光靠一个项目本身,吸引力有限,对此,平湖农开区从平台出发,做优营商环境,予以精确扶持。从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年年不断档,到组建清华长三角平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套“组合拳”下来,人才接踵而至,这里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省级高级人才3人、博士9名、硕士51名。人才作为头一生产要素,其兴旺自然进一步带动了技术更迭。据统计,在平湖农开区这个大平台上,除了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截至目前,已有52个优良农业项目在此投产,总投资超50亿元。陆基工厂化水产养殖池
放苗前准备:1. 设备检查,养殖前首先要检查水气和过滤处理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具体包括对增氧设备、循环水各处理单元、排污管道等设备进行调试和检修,对石英砂滤罐进行反冲洗,确保养殖过程水流顺畅且水质达标。2. 水体准备,养殖系统试运行结束后对养殖池进行杀菌消毒:浸池、排水、刷洗后采用漂白粉或复合碘溶液消毒或用大于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刷洗、冲洗。在放苗前1至3天进水,一般进水量为池高的4/5。进水后开启循环水系统使水体进行循环并用增氧泵对水体进行曝气。适当肥水,培养有益藻,使水质达到养殖标准。降低透明度,减少应激。南美白对虾对水质的要求:水温27℃左右,水色为黄褐色或褐色,透明度20~4...